运动论的物理学结论
下载运动论的物理学结论 建立起物理内容的“时空质能大循环”后,可能有的读者因为读到“R3=T2——动量守恒原理的时空表达式”一文,已经初步看出这个图象的内容和意义。事实上,图象中的每一个转换子(除式)都是“元基方程”的半部因子(其中的一个因子),一周内可以建立8个正向力(场)的等式,8个反向力(场)的等式,其中包括着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电磁场的力。 此外,在这个大循环中还存在有更为妙趣横生的内容,在这节里分别阐述给读者。 大循环的来历使它独具了数学、物理和图象的能力,也可说它是数学、物理、图象统一于逻辑过程、哲学的运动根源的产物。它不是“独门独院”、“独家独派”、“唯独数学”、“唯独物理学”、“唯独逻辑学”、“唯独哲学”的,它是众家所有的。 笔者固有中国哲学思想传统,但并不固见于中国哲学之内。追求“大循环图象”是一个影子,真正生成实在是最可靠的数学形式逻辑,因为无论哲学、物理学都只是概念,这种概念只能依靠第一语种来思维,表达于文字间,有时显得渺小无力,有如问一个天生盲人红色、白色、黑色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他无法说得清道得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使表现能力很有限。 但数学的可靠性又如何?自数学三大危机逐次产生以来学者们“解决”的问题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忘却了对问题的回溯,去追究人类文明积累中的残余。尽管先知先觉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复杂”存在于“简单的问题”中,真正要他迈步时,他也习惯地走上自己生成中养就的习惯道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掘先人遗留的残余的工作需要年轻的后生。 今人又把“模型”加以扩大化,伸展到概念中去,提出什么“数学模型”、“经济模型”,其实这些“模型”又多是一种数学关系或语言论述与数学关系的综合运用。模型是个实体,是物质的,用来把某种概念形象化;当初开普勒却真的制造了一个宇宙模型,一口大锅里套着方框架,方框架里又套着一口小锅……想借以将“宇宙的缩小”形象化。 这些做法,不是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就是受学科局部的限制,是难以完整达到想往目的的。 “时、空、质、能大循环”同样,也不尽完美,相对而言,它的“功能”较为多几个罢了。与真实的世界、宇宙全等的模型、图象是不存在的。 最后,也要提及的是“大循环”并不封闭。如果是数学的,要符以特殊强调指明,它的那种“逐级所属”的特性是最好的“开放”说明了;因为是物理的,并以能(E)表示的初级大循环,自带有与“大循环”外界交递能量子的物理含意。“能象限”称为极(物理极),运动中的高级大循环还有其它象限的极。 1.引力场 力的概念之所以能被场的概念取代,主要是因为两者的概念核心是粒子交换、传递。引力场是一个典型的场,已经明确知道太阳对于其卫星的作用正是这种引力场,这里的力应当是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共同指向的那个力,并应当存在于太阳上核燃烧产生的光子发射过程。这个力应当存在于“大循环”的“元基方程”之一中。 将永远运动(旋转)状态的大循环某元基方程建立,当成大循环的一个瞬间状态取出来是我们的“相对静止”,粒子的发射端与粒子的接收端在这种“相对静止”的瞬间应当是“平衡”的——即相等, Rt=mR 实验指出,这个力应当来自太阳,则 FF?Rt=mR 运算,并把移项右边的(FT)=(mv)记为m2原m记为m1 F=m1(F?t)R2 =m1?m2R2?v 按相对论,将v改写R/t F=m1?m2R2(Rt) 这正是我们在“R3=T2——动量守恒原理的时空表达式”一文求得的引力,该文已经知道(证明),在元基状态,能也是 E=Rt 因为还有E=F?R 故 F=1t 因此可以作如下两种解释: F=m1m2R(1t) 当质量m1以m2为中心旋转运动时,m2对m1的引力F是全部力(1/t)的一部分, (1/t)的比例数是(m1?m2/R)。 但运动学已经给我们指明了 m=R2t 是质点绕旋转中心扫过的面积(单位时间内面积相等),则 m?G=R2t?Rt 就是质点绕旋转中心的立体螺旋进动,因此G(=R/t)就是这个平面(R2/t)偏转的章动,同时它也是一种能的元基表示,这个元基表示恰好给我们指出一个存在于概念的错误,应当改写大循环中的R为V(全空间)。因此有 Vt 这是太阳释放于全空间的能量,太阳与其某卫星间的引力大小应当是(V/t)的一部分,比例系数就是(m1?m2/R2),力F应表示为 F=m1?m2R2(Vt) 上面两种引力来源的证明看到所谓“万有引力“并不是相互的,它仅来自发射端且存在于核燃烧中的某一种力(场),这与以往的概念不同,正好不是“万有”。以往的“万有”是说,凡是有物质存在的地方,两物质之间就有这种力。现在可以清楚,存在于两物质间的力并非仅是同一种类的力或引力。 当然,从 mR→Rt 也有力,这是后文,但它是完全不同于引力的力。 2.电磁场 经归纳,我们在“大循环”中也找到了电磁场中力的定量关系(公式),它存在于转换子(R/m)向转换子(m/E)逆向粒子传递之间(请看大循环图象中这两个转换子的位置),仍取出观察其“平衡”状态 F1F1?Rm1=m2E2 因为是(R/m1)发出的粒子(力),所以记为F1,E2中的m也是m2(E2正在向m2转换的运动中),则 F1=m2?m1?F1E2?R =m2?m1(m1?Rt2)(m2?Rt2?R)?R =m1?m1R2 这就是电磁场中的力公式,并且两粒子物质质量(电荷)性属同类,m在这里又代表电荷,即 F=e2R2 e电荷 在“时空质能大循环”中取得我们早已认识、应用的引力与电磁力,告诉了我们什么? (1)要先再指明“大循环”建立的条件: a.守恒 b.连续 c.定向 (2)正向循环可以建立8个“元基方程”,求得8种力(场): a. F1F1?E1t=tE2 F1=tm2(tV)3 b. F2F2?tE2=Vt F2=m22t2(Vt)4 c. F3F3?Vt=m4V F3=m4m2V2(Vt) 此即引力 d. F4F4?m4V=E5m5 F5=(Vt)4 e. F5F5?E5m5=m6E6 F5=mV(tV)2 f. F6F6?m6E6=Vm7 F6=m6m7(Vt)4 g. F7F7?Vm7=tV F7=m27V2(Vt) 这个力仍可以看成是电磁场,它存在于正向循环的第七个元基方程。 h. F8F8?tV=E1t F8=m1m8t2(Vt)4 (3)逆向循环也可以建立8个“元基方程”,求得8种力(场): a. F2F2?tE2=E1t F2=m1m22t3(Vt)5 b. F3F3?Vt=tE2 F3=m3m2(tV)2 c. F4F4?m4V=Vt F4=(Vt)3 d. F5F5?E5m5=m4V F5=m4m5V2 e. F6F6?m6E6=E5m5 F6=m5t(Vt)5 f. F7F7?Vm7=m6E6 F7=m27V2 此即电磁力。 g. F8F8?tV=Vm7 F8=m8m7(Vt)3 h. F1F1?E1t=tV F1=(tV)2 (4)16个场是否对物质都有效应,或者说,场效应是否都反应在物质上,都在地球上? 从它们的关系式中可以初步看到,问题是存在的。比如 F1=(tV)2,F4=(Vt)3, F5=(Vt)4, 它们只是某种元基态的能量场,场是存在的,究竟是怎样的场效应,可能以物质存在为基础的“地球”“仪器”难以测定。 (5)正向场的8个环节之一是引力场,反向场的8个环节之一是电磁场。 它们“一环扣一环”连续、定向、守恒的相互依存着。如果前一个场不存在,后一个场粒子就没有来源,场就不存在,反之亦然。但我们确知,引力场存在,电磁场存在,因之可以断定除引力,电磁两个场之外14个场必然存在。 事实上,引力场、电磁场是存在的,故另外的14个场也是存在的。 (6)分析已有的几个力。 安培定律的力是以下式表达的: dF=I?dL×B I电流,dL微距离,B磁场强。 因为 B=牛安?米=FQt?L 去掉微分符号(积分后量关系不变,积分常数可以等于零) F=Qt(Vt) =Q?(Vt2) 把Q看成质量符号m,则 F=m?a 相当于大循环的任何一个转换子对于自己的力 FF?yx=yx F=F 安培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仍是电磁场B的力,只是形式不同(改变)罢了,原因只决定于B磁场强 B=FI?r 单位电流与距离乘积的力。 (7)场存在的数学原因。 我们建立大循环模型时的首要条件是“循环所属” x∈u∈v∈y∈x 和守恒 xu?uv?vy?yx=1 因此,在大循环模型中,它们间的关系不是两个除式(转换子)之间的等式关系,或者说,它们是绝对运动中的“所属的守恒循环”粒子传递。 但人类对于它们这种运动感到速度太慢,以致以为没有运动的静止状态,起码被观察对象的存在形式有一段时间不变、少变。人们将这种存在形式反应的错觉当成为静止,量的平衡才在数学里“划等号”的,出现相等的。 于是,对于我们“奇怪”的场效应产生出来,看成磁石吸引铁块移动。其实,不动才是“奇怪”的,动是永久的永恒的,微观的粒子在人类产生于地球上之前就在运动着,人类的肉眼无法接收(看到)罢了,稍微大些的运动物质一旦运动被人观察到,都感到奇怪。 大自然与数学并不矛盾,并不因为人们“划了等号”,运动就真的停了下来,照样还在运动着。“划等号”只是人类的一种借以表现客观物质,事物运动的一个方式。如今,时空质能大循环又以连续运动的另一种方式表达出客观事物的关系,也是人类长期实践与提高的新结果。 实际的绝对运动,形式存在中的相等两者间的差距在哪儿?是多少?举例说明,如取 xu?uv?vy?yx=1 ——(守恒式) 中的两个相连续的转换子出来 xu?uv 本来是“乘”的关系,u是可以“消掉”的,现在令 xu=uv ——(关系式) u成了“比例中项” x?v=u2 ——(二项关系式) 守恒式“1=1”。可以是如下守恒式 xu?ux=1 ——(二项守恒式) 则关系式先出现 xu=ux x2=u2 (x=u) 比较xv=u2与x2=u2两式,可见,若只有两个转换子(除式)的守恒式与关系式的差别在于除法中的可约量是约掉还是成为比例中项。 (8)大家都知道,在物理学中以往求证电磁定律,设“磁力线”在全空间的积分求得的。现在,我们在大循环中只要两个特定的除式相等,乘以再除以同一个力,这个力就是电磁力了。 时空质能大循环的这种简明扼要、集中概括能力来自于数学、物理学与辩证法思想的统一。可以这样说,它“简单”到了无法再简单的程度,正所谓“大自然存在有基本的和谐性和简单性”(爱因斯坦语)。 “和谐性”指的是大循环中表现出的运动步履整齐,节奏鲜明,并且有阶段个性又有集中统一。 “简单性”指的是大循环的数学逻辑形式最简,物理概念最少。 一项新理论的确立,必须有四: a.必须有自己的逻辑以及逻辑体系。 b.必须融会于数学又表现于数学。数学的“功能”往往超越语言,语言所不能及者,数学不但可以触及,并且能披露出本质到淋漓尽致的定量关系。 c.必须能够解释、阐述,包括已有的理论、现象。 d.必须有自己的新发展,新建树。 每一项新理论都必然超前于它的时代,同时它又受时代的约束。它的超前性体现成指导能力时,时代的约束力必然无力,假若相反,新理论可能被埋没。 (9)把力分为“长程力”、“短程力”、“强力”、“弱力”仅是一种力分类的过渡。 其实,力在大循环中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它们适应的范围 也是有限的。根据它们的性质来确定它们的有效区域,不难在今后的天体观测中,在各种物理实验中,在生物测试中、地质变移中寻找到它们。 (10)其中的物理“极”。 取第一个转换子(E1/t1)对第三个转换子(V3/t3)的“平衡”,观察它们的粒子传递运动, F′1F′1?E1t1=V3t3 发现 F′1=1 即在式中都对约掉了,使F′1=1。 取第四个转换子(m4/V)对第六个转换子(m6/E6)的“平衡”,观察它们的粒子传递运动 F′4F′4?m4V=m6E6 发现 F′4=1 即在式中各种量都约掉了,使F′4=1 为什么会出现等于1的力? 我们已经树立了“除(÷)则旋转运动,旋转则转换,从分母态转换向分子态”的概念。 但是,这两种粒子传递中都隔着转换子二和转换子五,这两个现成的转换子正是这两种传递中应当存在而被丢掉的转换子。因为在它们的粒子运动中,箭头所指的方向 mV↑ ↑mE Et↑ ↑Vt 的中间有m→E和E→t,即转换子五(E/m)和转换子二(t/E),因此,这种现象指明,在转换子一和三中间的转换子二是不可跨越的,在转换子四和六中间的转换子五也是不可跨越的。转换子二要求转换子一的粒子传递必须集中于二,转换子五要求转换子四的粒子传递也必须集中于五,然后才能往下传递。 F′1=1和F′4=1 直接说明转换子一与三,四和六之间不存在场关系,因此说场并非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将这种粒子集中的地方称为“物理极”它正是能(E)象限处,这两个转换子(一与三、四与六)称为“极节”,“极节”中间的能象限称为“极口”。整个时空质能大循环恰好有两个“极”。 时空质能大循环中的粒子传递都必须集中于极,任何粒子都逃不脱。 转换子二与六只接受粒子指定来源方向的性质很相似黑洞;转换子一与五又只定向发射粒子的性质很相似白洞。 至此,我们看到了场的统一,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光明。 3.时空质能大循环统一公式 给各转换子命名,令 Vt=v (=c光速) mV=r (=c光速) Em=ε (=c2) Et=N (=c4) 有 N=v?r?ε——(N) 同时有 tV=1v (=c-1) Vm=1r (=c-1) mE=1ε (=c-2) tE=1N (=c-4) 也有 1N=1v?r?ε=c-4——(1/N) 故 N×1N=1——(N/N) 称(N/N)式为“时空质能大循环万有公式”,它指明,在时空质能大循环中所有场的粒子传递概率等于1。 假如时空质能大循环是一部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机器,那么,场的概率等于1(全部场)即粒子传递不丢失,力和能不丢失的机器就是永动机了。 普朗克早就预言存在一个“万有公式”。 4.时空质能大循环常数 设大循环常数由两部分组成 K=K1+K2 ——(K) K1=C4+C2+2C 称为辐射常数 K2=C-4+C-2+2C-1 称为机械常数 有人同意“万有公式”的存在,但却反对“宇宙常数”的存在。开始爱因斯坦也认识到它,但后来由于“膨胀宇宙”的局限性数学分析,他又说:“这是他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错误”,其实,膨胀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他的黎曼型宇宙是个封闭几何数学,而膨胀宇宙是开放式观测或模型(哈勃发现河外星系都有红移现象,光谱线的波长变长了;弗里法曼和勒梅特先后取得膨胀宇宙数学模型)。在两者之间存在有数学的变换关系,是可以指明症结所在的。如圆函数与双曲函数间的变换关系就是黎曼型几何与高斯型几何的二维变换。 宇宙是开放的,但它也是一个个夸克、介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分子……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组成的,因而也可以封闭的个体看待。两者没有矛盾,恰恰两者同时存在是宇宙的本色。 这件事反应出,宇宙中的星系(如银河系)很可能如同原子系,是组成更大天体的单元,因为我们现阶段还只能依靠光线与电磁波接触到天体,而电磁波可能就是我们接触那种星系组成天体的障碍。或者说,光与电磁波的速度有限(约每秒30万公里)的事实是这种天体的一大特征。 从这一观点出发,宇宙中存在有比光速更快的什么东西,必是事实。一旦发现,宇宙常数改变一下数值则可,常数本身肯定还是存在的。 现有的常数也因此只能称做“光量子的时空质能大循环(关系)常数。”但大循环的数学形式与现有的构架不会改变,只能变换,阐述自然运动的数学换成另一种形式罢了,原形式尽管存在,但已不足以说明问题。人类认识与反映自然是永无止境的。 为什么普朗克要寻找“物理学万有公式”的事业没有遇到反对,却能够奇怪地将“宇宙常数”与“万有公式”割裂开来理解呢? 原因在于物理内容与数学形式统一的根源没有被认识。 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几乎完全依靠于实验科学,包括对天体的观察、测试。所以有人强调一个自然片面说,“物理学是实验的科学”,对于物理学的实验是不会有人反对的,它确是物理学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我们又看到,物理学脱离开数学,就会如同一个灵魂不能附体,飘忽不定,既不能定量又不能定性。每一个物理学家的物理成果都有理论升华阶段,这一阶段的实质几乎都归于寻找数学载体。 同样,不能应用于自然的数学几乎也不存在,既使数论,也并非全无用处,变换成其它形式仍具有自然规律的效力。当然,数学不一定全应用于物理学,但数学对物理学的应用与解释是要慎重的,两者缺一不可。在这方面,法拉第是我们的典范,麦克斯韦是我们的榜样。 5.能量循环 在谈能量循环之前,需首先根据“时空质能大循环”的数学,物理运动规律来确定它的特性。特性本身带有对于某些自然现象的新认识,它能够解释一些尚待解释而又未获解释的现象和问题。 (1)粒子交换过程是大循环内部运动的普遍特征,是质的表现。 粒子交换是指有正向粒子运动,也有逆向粒子运动,它已为引力,电磁力的证明所证实。同时,这两个场仅是大循环中的两个中间场,两个环节,在整个大循环中还有另外14个场,使粒子永不停顿地运动,因此是“大循环内部的普遍”特征、特性。 (2)力(F)对于大循环,是可以消除的(约掉),大循环本身不体现场(力)现象。如果说可以约掉的力 F=ma 就是说,大循环本身可以被看成不是粒子传递的纯波动,包括16个小场在内不停的旋转着。 在这种纯波动的转换中,我们只能看到,左半个循环自上而下 E是t的基本原因, t是V的基本原因, V是m的基本原因, m是E的基本原因。 右半个循环自下而上 E是m的基本原因, m是V的基本原因, V是t基本原因, t是E的基本原因。 这些原因都在“由分母态转换向分子态”的转换概念产生。存在的只是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的不停顿“轮回”。 如果我们没有“粒象说”不足以解释微观现象,也可以称出“时间子”、“空间子”、“质量子”和“能量子”。也许真的存在“时间子”和“空间子”,现时的世界还看不到,只有到黑洞或白洞去寻它们。对“质量子”、“能量子”则全然不同,可理解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它们。 大循环中的“时间子”和“空间子”开拓了我们认识自然的一个思路: 事实是,太阳系内绝大部分是空间,一小部分为我们肉 眼所见的太阳本身和九大行星占有; 同样,原子系内绝大部分是空间,一小部分为我们实验仪器所指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行星)。若我们现有的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我们又构成太阳系的一部分很小位置,岂不等于说,“太阳系是空的,物质也是空的”,如果物质中比原子更渺小的单元也是这种空间占据大部分,乃至无穷小的物质单元也同样,那么,最后就会得到“宇宙是空间组成的”结论。恰好是大循环里的空间子阶段。 由上,也定有时间子阶段。 在旋转运动中,空间与时间组成了物质,以质量,能量新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矿物等等)。道家说“一切皆空”、“无”,佛家也说“四大皆空”,尽管唯心,奇怪地被它们言中了一个中间过程(运动的),而对于人类的感受从来都是物质的,能量的。 m=R2t 体现出物质的质量是以“质点到旋转中心的向径扫过的面积”表示,已经佐证。 于是,问题又回到“以太”是否存在上来。质点不是物质吗? 质点的质点呢?如果有个阶段是“真空的”,那么,旋转又指的是什么?什么在旋转? 现代科学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黑洞能够将一切物质,包括成千上万个太阳系都吸进一个针孔中去的事实,是恰如其份的回答。可以这样说,人们想象的物质以太是不存在的,“只有位置,没有实体”的以太,应当就是我们的“空间子”。 如果加速器分割粒子的能力可以无限增大下去,可以指望看到分割出“空间子”的程度,但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恐怕真正的“加速器”存在于天体中,要指望对天体的观测验证理论。 又由于产生场时的力(F)对于大循环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要表现力(场)则乘以再除以力,不必要时就不去乘力除力,这个现象如同一个运动场与运动员的关系,所以我们称“时空质能大循环”是粒子赖以“生存”表现力的“元基”。力与粒子的种类繁多,其“元基”只有一个。 (3)正向8个小场与逆向8个小场都是大循环本身的内部属性。 (4)由于16个场不停地交换粒子,于是产生自旋的力,16个场不停地旋转。这个特性正好解释天体与粒子内部旋转运动的原因。 这是个有待解决但至今未获解决的问题,电子,原子核等等诸多粒子的自旋原因都未找到。 (5)因为大循环有两个“极”,“极”所在又是能量象限,“极”的粒子集中现象,表现出大循环的整体特性。因此,大循环已经突破“图像”升华到一个“实体模型”,很象一个实体粒子或物理天体。虽然存在于纸面上,却活里活现,跃然于纸上。 16个小场在“极”外形成一个大场,是这个“实体粒子”或“天体”的外部表现。 (6)8个小场(正、反向)之间非循环方向上也有部分粒子交换,使我们看到大循环内部的另一种运动,构成“大循环的发展”一节。 现在我们只以地球上贯有形成的技术观点观察大循环,如图8 a.发现 右半部中几个转换子的转换:(自下而上) Em单位物质质量(煤、油)m给出的能E。 mE这些能E经“燃烧”使之产生新的物质m。(极现象此时看成燃烧) Vm新物质m取得膨胀V即取得动量。 tV这个动量V立即转换为冲量t。 Et于是能够使这份冲量t对外作动E。 这5个转换子的连续传递(定向)粒子正好是常态热力燃烧 过程(如汽车发动机的燃 烧)。因为力(F)可以约掉,这里自不必繁锁。其中的五个转换过程缺一不可,多一无用,是一定的必然。它指出,常态热力能量利用必须走完上述规律的每一过程才能对外作功。只不过大自然的连续运动为人们用时间、空间、质量、能量分了阶段体现出来罢了。 b.发现 左半部中的几个转换子的转换(自上而下): Et粒子的冲击所具有的能量(如中子炮)。 tE这些能量又产生新的粒子冲击。此时极现象看成核燃烧。 Vt粒子冲量立即转换成动量。 mV旋转中的粒子动量形成新的物质。 Em新物质载有能量对外作功。 这5个转换子连续粒子传递运动,正是核反应过程,它们也是缺一不可,多一无用的必然规律。 恰恰我们又在转换子(V/t)对转换子(m/V)的场关系中证得了引力,太阳中的燃烧正是核燃烧。 上述a.b中所谈的发现告诉我们,大循环又是热核机与常态热机对置到一处的图像。两者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相似太阳与地球间的关系,左半部是太阳上的反应,右半部是地球上的反应,地球上的煤炭,石油、动植物能源都来自太阳。 另一方面,在大循环图象上还指示我们一个方向,常态热力反应的显能(释放)阶段正是能量在大循环路程中进行热核贮存的阶段;热核反应的显能阶段又正是能量在大循环路中进行常态贮存阶段。 也就是说,没有热核反应则无热力能源,同样,无热力反应也无热核能源。常态热力反应过程就是正在制造热核能源,热核的反应过程就是在制造常态热力能源,二者相辅相成。 大循环解释了地球物质都可以是能源,证实了爱因斯坦“能具有质量,而质量代表着能量”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转换运动才能使质量转换为能量。所以划为不是热核能源就是热力能源,包括动植矿物在内。 把动植物也看成是能源,大循环恰好又是动植物的成长与衰败史。比如植物的成长与衰亡,植物内部粒子在太阳能E趋使下运动(t/E);于是取得新的空间(成长)即(V/t);不断增长的空间形成新的物质(m/V);直至成熟为地球上的能源(E/m)。经极过程(燃烧),它的能又变为新物质(m/E);新物质(如二氧化炭等)占有新的空间(V/m);新物质的新空间即新物质的新动量立即转换成冲量(t/V)。此时植物全部消失。 从而解释了动植物必然有生有死的规律,任何人也逃不脱,而且死后躯体的一部分最后全部都要参加进核反应过程中的大分裂,然后又以核粒中的各种光粒子参加进各种新生物质的大组合。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几个关于能源的问题: c.如果谈核能 Em=c2 式是热核贮存的转换值,并且仅仅是一部分,热核的释放值应当是 Et=c4 这是不应搞混的事情。 以往一谈核能时,因为不知道E/t=c4的存在,所以只把E/m=c2当成释放值,其实从式子本身也看到,相对人类而言, Et=c4 才是动态。 Em=c2 是静态。 d.无止境的使用常态热力能源,大地将 变成巨大的核燃料库。在热力能释放后周围的环境中,空气以及动植矿物都受到影响。热能将全部转换到它们的核中,使能量子升级,贮存起来。无止境地使用热能,终会有一天地球上的核能贮存达到某种临界状态。 同样,无止境地使用热核能源,大地也将变成巨大的常态燃 料库。地球不断受“日精月华”的照射,接受着太阳的核能影响,矿物的风化,变态,海水重氢、氘、氚的生成,动植物的成长、衰败,正是核能贮存的过程,终会有一天地球上某部分或全部的贮存达到临界值。 因此,有个人类共同控 制平衡和寻找控制这种平衡的方法问题。 一旦失衡,假如热力能超出“临界值”,地球的某部分上或全部就要发生热力能源自发燃烧,以便达到地球上的热力能与热核能的平衡状态才能自行熄灭。成堆的煤炭通风不好会自燃,森林朽木也会自燃都是大循环指出的自行平衡过程。 假如热核能贮存超出“临界值”,热核能自发的分裂或聚变也会自行到来,也是自行平衡的过程,是大自然的本性,与人类无关。这种自行平衡的运动过程,如同动植物的生死,是一定的,是规律。 地球上的自然核爆炸尚未见到,但肯定会到来,人类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管理好地球事务迫在眉睫。 没有人到达过太阳上,但太阳也发生核燃烧,所以点燃太阳的不是人力所为,也不是上帝,而是自然规律的必然。 近几年地球气温变高,南极臭氧层变薄现象接踵而至;美国、苏联、法国、中国森林大火年年发生,而且大火燃进的速度绝非人力所能为的。都是这种热力能与热核能自行平衡运动过程,或是这种运动发生的前兆。 也可以初步看到天体的形成和自燃自爆一定与能源运动相关,在这点上盖莫夫的“大爆炸理论”成立。 e.什么是永动机?有没有永动机?“时空质能大循环”是不是永动机? 设想将热核机与常态热力机“对置到一处,满足大循环的构造”,不是“永动”了吗?!这是第几代永动机? 这件事告知我们,大自然本身才是“永动机”,只有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才构成“时空质能大循环”,所以只有大自然的全部才是永动的,但它不是人们想象的“机”。还是两个实例,太阳系,原子系都构成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可以把它与宇宙“分割”开看,它们是永动的。但它们不构成大自然的全部,把它们与宇宙“分割”开也就不会永动了。 宇宙不光是个概念,它是一个确实的存在,但是生活在时间、空间内的人类只有找到“时空质能大循环”才可以有限表达无限的宇宙。因此,实实在在具体的“永动机”只能是抽象的大自然全部——宇宙万物;抽象的“永动机”现在只有一个,即“时空质能大循环”。 “永动机”的出现,是理论发展的新标志,新理论的重大里程碑。 6.大循环的发展 为了更确切地描述世界,我们对这个图象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并与客观运动事物加以对照,知道并不限于已取得大循环图象的内容,现在要证明大循环图象也是天体体系或粒子体系的图象。 问题: (1)数学的排列组合知识告知我们,时间t,空间V,质量m,能量E4种量应排出12个除式(转换子),现在我们只知道8个转换子,应当还有4个,它们应当是 VE EV tm mt (2)“单值全息律”(参看本书该文)指出,一周只有数八,每π/4度角是1,因此每周之内只有8个转换子(除式)。 (3)观察“极”现象时看到,第一转换子E/t向第三转换子V/t传递粒子时,计算式中的量全都约掉了,使F=1。也就是说,E/t中的E粒子向V/t中的t象限过渡时,因为中间正好存在满足这种粒子传递要求象限域t/E,才使F=1。遇有这类情形,原转换子是E/t,要使E粒子又转换为t粒子,不论这个t又在下一个转换中转换成什么粒子(如V/t),在E/t与V/t中间一定存在一个与E/t反向转换的t/E;同样,第四转换子m/V,要传递粒子m转换为E,中间也跨越象限E/m,不能直接到达m/E中的E,必须经E/m转换才可。 这两个“极”却是两种燃烧(核燃烧与常规燃烧) (4)电磁定律的证明指出,以V向E的场关系也是一种“极”,但这种“极”不如燃烧极粒子传递集中与激烈。这是磁极。 它的粒子传递方向是 Vm↑ ↑mE 中间有从V向E的转换,因此由“极”现象的(3)知道必在转换子V/m与转换子m/E的中间有转换子E/V才能表现“极”。 这个E/V正是排列组合数指明的转换子之一,因此能够肯定其它3个转换子必同在,即 EV,VE,mt,tm 都存在。 可见。燃烧与磁极两种现象的基本性质相同,都是某种粒子的集中转换,因之表现于我们的形式不同而已。然烧形式的极集有各种性质的粒子转换,人类能够感受,而磁极形成的粒子转换只对钢铁有影响。显见,不同性质的粒子转换形成的不同极,对不同物质有影响,这些极的表现,只对某种特定的物质施有影响,而对于人类(或者钢铁)几乎毫无感受。 当我们以8个转换子一组排列出4种不同性质极的4个大循环后,发现三大类 图8 每大类中的8个转换子,都是全部转换子数12个中,不可多一不可少一的8个必然:第一大类的转换子是 Et tE Vt tV Vm mV Em mE 第二大类的转换子是 Em mE tm mt tV Vt EV VE 第三大类的转换子是 EV VE tE Et tm mt Vm mV 而且从每大类中发现,4个大循环又是由一个不断运动的大循环所表达,转换子在大循环内分为两部分,由上极转为下极运动,左半部顺时针旋转,右半部逆时针旋转,形成转换子整体的不断运动,因而可以一个不断运动大循环表示。如第一大类中的第二个图象就是构成上极的两个转换子移到下极的第一个图象。下极的两个转换子各按顺逆时针转动。同样,第三个图象是第二个图象的一次转换子位移图象。四个图象刚好一次循环。 其它两大类亦全同。 这一发现的开始完全由于全部12个转换子中,只有8个参加大循环排列。 12个转换子中参加排列的8个,又只能是前所列出的每一大类中的8个,不是可以随意乱配的。 每8个转换子又只能排出4个不同图象。 比较这一大类中的四个图象,才发现静止的四个图象原来是一个运动的图象。 笔者至今也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12、8、4三个数字能构成大循环转换子的两半部正逆时针旋转?这三个数字与转换子的时间t,空间V、质量m、能量E的排列有什么关系? 归纳三大类大循环内的共同运动特点: (1)每个循环上下共同组成不同性质的“极”。 (2)若称两两成为正反转换子的4个转换子为“极对”(如V/m是正转换,则m/V为反转换。V/E与E/V构成一个极,V/m与m/V又构成一个极,则这4个转换子称为极对),则一大类的4个图象形成一个运动图象是指极对在大循环内部自上而上运动。 这种状态完全与磁铁内“分子场”形成磁极与磁场一致。 (3)每大类可以看到有正向极4对,与之对称的极4对,如第一大类的 正向极对 Et Em tV tE Vm Vt mE mV 对称极对 tE mE Vt Et mV tV Em Vm 简化它们的符号 正向极对可 Em tE Vt mV 对称极对可 mE Et tV Vm 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大循环对外表现都通过极传达的,这是大循环的“外特性”。这种取简符的方法,最后,完全与将8个转换子划在方括号内相同。但这是更高层次的大循环,内容与意义已经改变。它指出,每个转换子之内、之外还有更大的循环存在。这8个简符组成一个更高级的大循环 图10 这一现象与现已发现的原子层,天体体系很相似,物质结构与大循环相关。 (4)其中转换子〔E/t〕〔t/E〕成对向相反方向(此图向上)运动。(如两个大箭头) 转换子〔E/t〕中的E、〔E/m〕中的E又有部分影响给〔m/E〕中的E和〔t/E〕中的E。如两个小箭头。 这些影响也都构成场,传递着粒子,并能够写出力的定量关系。 (5)力与粒子的传递是转换运动形成的,有的“对于物质存在”有不同的影响,但对大自然,它们(力)是可以消除的(不必乘以再除以力),是无所谓表现的。 这说明,粒子的运动形式中,包括燃烧、雷电、风雨、生物的生长死亡、矿物的风化腐蚀、细菌病毒的活动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本相,不在大自然之外。人类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也在大自然运动之中,而不是超越大自然的现象。